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離世兩個月才被發現

我們身邊生活著一群人,他們不出門、不上班,不和家人以外的任何人聯繫,

宅在家中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他們活在社會中,卻找不到他們的生活的痕跡。

這樣的人群被稱為「隱蔽青年」(又稱尼特族)。

20世紀90年代日本出現了「隱蔽青年」一詞,

到如今日本大概有100萬高度隱蔽青年,其中最高隱蔽記錄為40年。

整整100萬人,他們還活著,卻又在社會生活中消失了。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這種現像不僅在日本出現,隱蔽青年群體正在全球蔓延。

據英國《衛報》2014年的統計顯示,

英國25-34歲的畢業青年中,估計有最少10多萬隱蔽青年,他們拒絕培訓或進修。

香港粗略估計有2萬名15至20歲的隱蔽青年。

其中高度隱蔽青年人數為14.8%,中度隱蔽則為67.8%,低度隱蔽17.4%。

高度隱蔽:超過六個月沒聯繫過任何朋友,足不出戶,近乎完全與社會隔絕;
中度隱蔽:一般留在家中數個月至一年,偶爾會外出;
低度隱蔽:長期缺課,留家活動,不善交友;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這不就是一群宅男宅女嗎?很常見啊。

不是!

你知道當一個隱蔽青年究竟有多可怕嗎?

根據香港學者陳康怡研究發現:

負面情緒與偏差行為和隱蔽程度呈正相關。
雖然隱蔽本身不會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
但是隱蔽期間缺少社會支持會產生負面情緒,
從而可能導致青年參與偏差行為。

當年日本神戶兒童連續殺害事件(又稱酒鬼薔薇聖鬥事件)的兇手東真一郎也是一名隱蔽青年。

他曾經在信中寫道:

強迫性的教育造就了我,一個隱形人。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東真一郎新聞報導)

跟我們通常所說的“宅”不同,

偶爾宅一宅,可以令人身心放鬆,這種人宅在家裡是很開心的。

但對於隱蔽青年來說,隱蔽並不能帶來快樂

,甚至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

不要以為能夠不工作,在家裡玩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如果把你關在家中,即使有手機、電腦,時間久了也會覺得煩悶,渴望外出。

在隱蔽青年聚集的貼吧論壇中,經常可以看到關於「痛苦」、「廢了」、「失眠」等帖子。

長期缺乏社交,沒有人情的來往,隱蔽青年會出現失眠、焦慮等現象。

甚至隱蔽青年還容易患上抑鬱症,有自殘傾向。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一個日本隱蔽青年)

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欠缺社交生活、孤立無援的人士,

如隱蔽青年,精神健康狀態都較差,是高危一族

而且長期不運動,久坐,日夜顛倒會造成身體素質下降,皮膚慘白,瘦弱。

另外,因為長期脫離社會,最終只會讓隱蔽青年走向滅亡。

43歲的橫山澄人(Sumito Yokoyama)一直是隱蔽青年。

他於1996年大學畢業,但沒有找到他期望的工作。

2016年,他的健康狀況開始出現異常——

沒有嚴重的疾病,但他總是感到疲倦,只想留在家中。

最終2017年9月他在公寓中去世,直到兩個月後他的家人才發現他的遺體。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橫山澄人,攝影師艾蘭拍攝於2016年)

對於很多隱蔽青年來說,如果經濟允許,

他們很可能一直隱蔽下去,成為隱蔽中年,隱蔽老人。

如果經濟不寬裕,也可能成為社會低保的負擔,甚至因為長期隱蔽,獨自在家中死去

而且隱蔽青年大多依靠父母家人養活,加重家庭負擔,也是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

既然隱蔽對個人和社會都不利,為什麼還有如此多的人選擇隱蔽?

如果一個青年不工作,長期待在家中,大多人都會指責、謾罵他。

對於隱蔽青年,社會上一直都是批評的狀態。

他們沒幹勁,怕吃苦,不是懶就是不上進,父母慣壞了。

但事實上隱蔽青年的形成不僅有個人原因,

他們可能是因為在成長中受到了挫折而逃避,或者是患上了社交退縮症

社交退縮症,也叫社交焦慮症,多發於青少年,具體表現為:
個體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抑制、避免與他人接觸的傾向。

不同於社交恐懼,社交退縮症患者是具有社交能力的,

只是他們不喜歡社交,逃避社交,通常表現為逃避、沉默寡言,嚴重時會長期隱蔽。

他們是渴望與人交往的,但害怕不被接受,不被認可,而且缺乏交往技巧,所以選擇了退縮。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壓力誰都有,有人會選擇面對它,也有人選擇逃避它,而隱蔽青年正是後者。

在東亞,特別是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社會經常給青少年造成一定壓力。

一些年輕人無法從工作中獲取成就感,自我評價降低,

覺得自己是失敗、無用的,逐漸厭惡主流社會。

198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大量的畢業生無法就業,大量的青年失業。

這種處處碰壁,求助無門的情況,讓很多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年選擇了隱蔽,選擇了逃避。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另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被打壓,為了隱藏自卑感和羞恥感,

也會選擇封閉自己,成為隱蔽族。

香港節目《星期日檔案》做過一期關於隱蔽青年的介紹:《空白的那些年》。

香港青年德銘,自從16歲中學畢業後,已經在家待了5年了。

他的媽媽一直希望他能走出家門,去工作,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也好。

你沒理由現在仍然做“蛀米大蟲”。

媽媽試過不給德銘錢,不提供食物,想逼迫德銘走出家門,但並沒有成功。

自己養大的兒子,看著他天天冷水泡方便麵,整個人瘦得「皮包骨」,她最終還是退讓了。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德銘從小就不太受歡迎,沒什麼朋友,甚至遭受了冷暴力。

我從小到大都是個怪人…說得好聽的就是不和我玩,不好聽就是杯葛(排擠)。

在中學時期,德銘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拿過很多獎項,還被學校表彰。

但他在其他科目上不太擅長,連續3次中學文憑測試都沒有過。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同學的排擠,無法通過的中學測試,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最終讓他厭倦了這個世界。

如果上學是為了做試卷,做試卷是為了文憑,文憑是為了找工作,這個世界有什麼意義?

你是否找到工作就不用讀書了,找到工作就不用學習了,這是沒道理的。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青少年時期,來自同學的打壓和學習的壓力,讓他自卑、羞恥,他逃避社交,厭倦這個世界。

其實,隱蔽青年的出現大多伴隨著隱蔽家庭

中國人誇讚孩子常用「乖巧聽話」、「斯文」等詞,其實這正是造成隱蔽青年的原因之一。

在幼年時期,受制於傳統教育觀念,父母過度保護,

青少年無法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社交溝通能力沒有被培養和引導。

因為缺乏技巧和經驗,在社交場合經常受到打擊,造成青少年自尊心脆弱。

最常見的例子,過年走親戚的時候,總會有一兩個小孩表現出害羞、不言語的狀態。

通常打個招呼,露個面就躲回自己房間,而他們的父母也總會找藉口,幫忙開脫。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其實這樣的情況要注意,孩子可能已經是輕度隱蔽狀態了。

長期以往,不及時處理解決,只會讓情況更加嚴重。

現在「隱蔽族」已經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注意,

出現了許多幫助隱蔽青年重回社會的機構組織,

例如日本的YoKaYoKa援助中心,香港的“藍天計劃─青年動力啟航”項目。

通過社區、學校、家長三者通力合作,解決隱蔽青年問題。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為長期逗留在家青年服務報告會現場)

鼓勵隱蔽青年進行社交,組建隱蔽青年聚會,

父母與孩子多溝通,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助。

如果是患上了社交退縮症,還可以通過藥物協助治療。

不過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隱蔽青年都是社交退縮症患者。

根據日本居民的調查顯示,僅有約一半的“隱蔽青年”

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被診斷為精神障礙。

也就是說,有一部分隱蔽青年並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在逃避現實。

學習成績差、受到他人排擠、工作壓力大、表白被拒、無法獲得成就……

人生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有人選擇迎難而上,而隱蔽青年選擇了逃避。

消失的100萬人:不工作、不社交,死後兩個月才被發現

他們把自己關在家裡,把生活的壓力轉嫁給父母家人,逃避社交,逃避社會。

未來會遇到什麼,沒有人可以預料。

但人活著就是一場鬥爭,就像《老人與海》裡的老頭一樣,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逃避沒有用,就像在借高利貸,總有一天你會加倍奉還的。

人生百味,皆是財富,與其逃避,不如面對。

來源來自toutiao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