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沒什麼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雜談】【手記】

猜劇情,這是看動漫、小說的過程中最讓我樂在其中的一件事。雖然猜中的次數並不多,預測經常被打臉,但還是依然樂此不疲的在觀看過程中註意細節關注伏筆,揣測作者心理。

提到推理題材,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名偵探柯南了吧。不過不聊柯南,最近看了一些其他的推理題材,隨手記了一些可用於寫故事的技巧。當然作為讀者,這些技巧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推理。

(圖文還是無關)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1.龍套身上的特寫

例如,主角的目光在配角手上戴的戒指上停留了好久,然後用了一定的篇幅去描述那個戒指的花紋和外形。對於配角來說,這是極其危險的信號。這意味著,他將面臨兩種下場:

  1. 領便當,然後通過“那枚戒指”去辨認屍體。

  2. 被嫁禍,案發現場留下了“那枚戒指”。

總結:關註一下這個角色,把兇手鎖定在與他接觸過的人群之中,就很容易推理了。

(當然,還有第三種情況:用“那枚戒指”去偽造其擁有者已死去的假象。其實是有這種可能的,但“假死”這種設定,大多數情況下是主角和反派的特權。)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2.最有嫌疑的人

引發事件的前提是兇手的作案動機,按照正常的推理思維,人們有把作案動機強的人認定為凶手的傾向。

例如A與B關係一直不和,當晚還大吵一架,第二發現B遇害,A有沒有不在場證明。即使讀者或觀眾不想去懷疑他,劇中的人物也會把A當做眾矢之的。

或者,不表現的那麼直白,通過A角色的語言和神態,側面表現出其對B的厭惡。(甚至可以安排多個A來混淆試聽,增加推理難度。)

當然不限於這以上情況,我稱A這類角色為“最有嫌疑的人”。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觀眾無非也就是兩種心態,“我早就知道兇手是他”或者“這麼明顯的套路,兇手肯定不是他”,不管是哪種都會想要去求證一下。作者用這個小技巧可以很方便的吸引觀眾。故事發展下去常見的有幾種情況:

  1. A也遇害了。整個場面失控,變為連環事件。整個劇情從明了一下子變得撲朔迷離,這套路百用不厭,我也很吃這一套。

  2. 隨著調查的進行,諸多假設被推翻,最後真相大白,A洗脫嫌疑。這種情況在短篇比較多見,劇情這麼設置有兩個好處,一方面讀者的注意力會被A吸引,自身推理能力會下降,當讀到真相時,不免感嘆一句“厲害”;另一方面有利與塑造“偵探”本人的人物形象,冷靜睿智明察秋毫之類的。

  3. 沒花費太多時間,觀眾也能根據線索進行完善的推理,證明A就是犯人。這麼設計劇情也是一種技巧,這屬於“由小見大”,在下一條說明。

總結: “最有嫌疑的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跑出來添亂的,不管真相如何,注意力一旦被他轉移,將被作者算計,代入更深的誤解,這樣的話就很難正確推理了。建議不要老盯著A,多去觀察一下事件發生後,與A接觸過的人。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3.由小見大

“小”指的是手法簡單,容易破解的小事件。“大”指的是複雜的時間或牽扯到整個故事的主線的事件。這個“由小見大”有兩種用法。

  • 正用。不光是推理類,受到篇幅限制的故事(比如劇場版),以一個小事件作為開端,由淺入深的交代一下背景,可以非常自然的進入主題。這個小事件本身,也不可能是獨立於主線存在的,除了能讓主角登場就給觀眾留個好印象之外,一定還含有作者埋下的伏筆。

  • 反用。長篇故事會把主線大事件放在比較靠前的位置,開場時信息量極少,推理完全無從下手,劇情進入調查取證階段,這時候出現一個看上去毫無關聯的小事件,讓觀眾也能破解,而且破解的越輕鬆,觀眾就越不當回事,實際上,小事件的作案手法卻是解決大事件的一把鑰匙,而在作者的算計下,不少觀眾會出現拿著鑰匙,又親手丟掉的情況。當觀眾看到結局時才恍然大悟,有種“自己明明早該想到”的遺憾感。

    由小見大反用的技巧非常好用,這裡需要舉個例子。《幻夜》,事件a,水原雅也某天收到了一封恐嚇信,新海美冬及時出面,幫他想辦法除掉了“寄信者”。事件b,理髮師想要背叛美冬,美冬設計陷害了他,又親手救了他。這件事讓理髮師產生了對美冬的依賴。

    單看事件b的作案手法,幾乎每個讀者讀到一半就能從頭到尾猜個大概,是的,在有了“我早已看穿真相”的這種成就感的影響下,他們沒有看到,作案手法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新海美冬留住背叛者使出的手段,陷害→幫助→獲得信任。如果沒注意到這一點,就不會推理出事件a中,恐嚇信其實是美冬自己寄出的,甚至會直接忽略掉事件a。

結論:關注小事件中藏著的動機與作案思路,多聯想與主線事件的共同點,而不是沉浸在推理出正確結論的快感中。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4.信息干擾(誤導)

這個技巧在推理作品中出現的概率是100%,其實第二點也可歸為此類。

像變魔術一樣,作者也會通過某些方式將觀眾的注意力從真相上轉移。其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讓事件的相關者各抒己見,推測作案動機與方法。劇中的各位人物會發表很多種觀點,看上去毫無聯繫,但總是有那麼一兩處共同點。細心地觀眾當然會注意到這些共同點,難免會產生認同感,並以此為推理的基礎。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其實已經上了作者的套,是不可能得出正解的。

知道了這個伎倆,戲言的第一個油漆桶密室事件被我秒破。

結論:故事中除了主角大偵探之外,其他角色們說的話,尤其是自己關於事件的見解,一概不要聽,那八成是作者用來算計讀者或觀眾的。他們陳述的內容唯一值得注意和分析的是不在場證明和人物關係。


幾個沒什麼卵用,卻有好多人不知道的「推理知識」

雖然圖文無關,但還要說明一下。配圖是《斬首循環:藍色學者與戲言跟班》由西尾維新原作,新房昭之導演的動畫,講述了發上在孤島上的連環斬首殺人事件。動畫的製作水平相當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