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前有「聰明孔」的人, 不是聰明, 當心是種病!

你身邊一定有長這個小孔的人,一側有或者兩側都有

有人管它叫「倉眼」、「前倉糧」,說「前耳倉有米,後耳倉有糠」,認為它是富貴的象徵。也有人管它叫「聰明孔」,認為有這個孔的人尤其聰明。

NO~NO~NO~醫生告訴你,它的「真身」竟然是個先天畸形!

「倉眼」在醫學上稱之為耳前瘺管。這是在胚胎髮育期,發育成耳廓的第一、二鰓弓的耳廓原基在發育過程中融合不全所致,是一種先天畸形。

但是表怕,它是一種「溫和」的畸形,大部分人沒有任何感覺,只要你別去騷擾它,它一生都會與你和平相處。應該這樣對待它

1、一定不要揉!

有些老百姓聽信傳言,說經常揉一揉「聰明孔」,會變得更加聰明。實際上,聰不聰明不知道,但老揉容易引發感染是真的,到時候可就變成「危險孔」了。

2、保持局部清潔。

洗臉的時候,記得用清水洗洗耳朵前後。

3、保持耳部乾燥。

如果耳朵周圍有水,用棉簽擦拭就可以,但不能使勁太重。

4、發癢了及時看醫生。

少數人按壓會有少量白色、有臭味的分泌物流出,有時也可能發癢。這時建議儘早手術,因為極易繼發感染,而一旦感染則局部發生紅腫、熱痛、化膿,此時控制炎症後仍需手術。

耳朵小洞洞 小心發炎化膿找上你

不少人可能都見過自己或是周圍人耳朵附近有一個小洞,從老人那流傳下來的說法,這是「聰明孔」,說明這個孩子從小腦袋就很靈光。

不過在醫生看來,這其實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有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會引發不良症狀,但也有人會造成耳前反復發炎,乃至長出肉芽。如今天氣寒冷,人的免疫力減弱,正是炎症高發的時候,有「聰明孔」的市民務必注意增強抵抗力,避免發病。

耳前長「聰明孔」遇反復發炎家住市區的小晗今年4歲,自幼就被發現雙耳前有小孔。

父母一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耳朵沒有發育好,但是家裡的長輩說,這是「聰明孔」,是好事情,於是便沒再關注。隨著年齡增長,小晗開始覺得耳前小孔越來越不舒服,用手去擠壓的時候,有白色分泌物溢出,聞上去還有臭味。

三個月前,他的左耳耳前變得疼痛、紅腫,在家附近醫院做了局部切開排膿處理,又口服抗生素後,孩子的病情逐漸好轉,但沒過多久又開始反復發作。

這回,父母帶著他找到金華市中醫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張豔慧,仔細檢查後,醫生發現小晗患了耳前瘺管伴發感染,需要手術治療。

經過耳前漏管摘除手術,孩子總算解除了耳前病變的後顧之憂,如今已經康復出院。

那麼,耳前瘺管是種什麼病?

據介紹,其實這就是常說的「聰明孔」,俗稱倉眼,是一種先天性畸形,由於胚胎在發育期形成耳廓的組織發育不全引起。

通常的症狀是在耳朵附近會有一個小洞,多開口於耳前,也有的開口於外耳道口、耳甲腔、耳垂等處。

此外,這種病可以單獨發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但也有少數人同時伴有顎裂,副耳廓、耳廓發育不全,遺傳性耳聾等先天性畸形。

保持耳前衛生防止發生感染說到這,可能不少人會擔心了,因為有「聰明孔」的人並非少見,難道都會引發不良症狀,都需要做手術治療嗎?

張豔慧說,一般情況下耳前瘺管不會影響聽力,且有的人一生都不會發炎、感染,對身體沒有影響,通常無需特別處理。但是當有的人出現耳前瘺管伴發感染時,瘺管口周圍會出現紅腫、疼痛、有分泌物等情況,此時便需要及時處理。症狀輕的,可採用局部熱敷,使瘺管口張開,分泌物排出,再用紅黴素軟膏外擦;若已形成膿腫的,及時切開排膿,局部換藥。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有過感染的耳前瘺管,大多數會再次發作,醫生一般會建議手術,術後不會留下明顯疤痕;

對反復發炎化膿、潰破,肉芽生長的耳前瘺管,保守治療不能控制時,建議立即手術,但是手術後會留下一定疤痕。

醫生提醒,如今天氣寒冷,正是考驗人的身體抵抗力的時候,因此患有該病的市民,在防寒保暖的同時,應增加有氧運動,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尤其是女性孕期注意防止感冒,避免病毒感染。

在飲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炸、油膩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保持耳前局部清潔衛生,防止發生感染。最傷耳朵的幾個習慣,你佔了幾條?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身上這個孔,不是「聰明孔」,而是「危險孔」!你有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