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大湖,相當於373個西湖那麼大

西藏第一大湖,相當於373個西湖那麼大

2017-05-22 18:19

西藏自治區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Bod rang skyong ljongs),簡稱,通稱西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邊疆的一個藏族自治區(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地理位於青藏高原上,首府拉薩市

漢語「西藏」一詞的說法最早出現於康熙二年(1663)的《清實錄》裡。在此之前,清人先後用「土伯特」、「烏斯(思)藏」、「圖白忒」或「唐古特」來稱呼西藏,特別是指衛、藏地區。此後或許是

藏文「衛藏」中的「衛」字與滿文中的「西方」(wargi)一詞讀音相近,且衛藏又處在中國西南方向,因此「衛藏」一詞先在滿文中譯為「wargi Dzang」,即「西方的藏」,再從滿文譯成漢文的「西藏」一詞[1]

2014年,青藏高原湖泊排名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原來西藏的第一大湖納木措被色林措超越,降為西藏第二大湖泊,而位於藏北草原,默默無聞的色林措第一次如此高調的進入了眾人的視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青藏高原湖泊整體處於萎縮狀態,但色林措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擴張。進入新世紀後,湖面加速增大,2010年其面積增加到2349平方公裡,在十年間擴張了535平方公裡,相當於再造了近三分之一個湖。而據最新數據表明,色林措面積已達2391平方公裡,相當於373個面積約6.39平方千米的西湖。

不光是色林措,一段時期以來青藏高原很多湖泊都在擴張,尤其是近20年來,研究報告顯示,青藏高原內陸封閉湖泊面積增加了6700平方公裡,增幅高達26%。湖面外延,湖水不段的吞沒著岸邊肥沃的土地,但是同時,湖水的抬升,又將環湖更多的水草變的豐美,更多的野生動物在這裡生息繁衍。

湖泊的擴張,一般的原因是由於冰川加速融化以及降水量增加等,而青藏高原如此巨大的變化,不得不說,全球變暖,一些冰川出現了減少和退縮現象是主因。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不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部分, 而且對全球氣候波動也可能起到觸發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色林措是個湖泊的王國,在它的周圍有23個衛星湖,如同翡翠項鏈般繚繞,據說幾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個整體的巨大湖面。據科學家考證,色林措面積曾達到1萬平方公裡,後因氣候變化,湖泊不斷變小退縮。

色林措流域四面群山環抱,湖盆面積廣闊,湖濱水草豐美。色林措也是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最多的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另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雪豹、藏羚、盤羊、藏野驢、藏雪雞等。

近年來,在一些戶外越野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組織人員“穿越無人區”的征集帖,有些人甚至進入到了保護區的核心區。那裡是動物們的棲息地,不僅生態脆弱,而且破壞後都將無法彌補。色林措在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請勿輕易“騷擾”她。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